《消化道疾病診斷病理學(xué)》以內(nèi)鏡活檢材料為基礎(chǔ),以消化道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為重點,描述了疾病的病變特點、病變分類和診斷標準,討論了有關(guān)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配有相應(yīng)的彩圖200余幅!断兰膊≡\斷病理學(xué)》可供病理科和消化科醫(yī)務(wù)人員使用,亦可供有關(guān)研究生學(xué)習(xí)。
第一章 食管
第一節(jié) 正常解剖組織形態(tài)
一、黏膜
二、黏膜下層
三、肌層
四、外膜
第二節(jié) 巴雷特食管
一、巴雷特上皮的發(fā)生來源
二、巴雷特上皮形態(tài)
三、巴雷特食管的合并癥
第三節(jié) 食管炎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細菌性食管炎
三、巨細胞病毒性食管炎
四、皰疹病毒性食管炎
五、假絲酵母茵性食管炎
六、腐蝕性食管炎
七、藥物性食管炎
八、化療及放療引起的食管炎
九、器官移植
第四節(jié) 食管息肉
一、炎性息肉
二、乳頭狀瘤性息肉
三、纖維血管性息肉
四、炎性纖維樣息肉
第五節(jié) 食管良性腫瘤
一、乳頭狀瘤
二、腺瘤
三、平滑肌瘤
四、顆粒細胞瘤
第六節(jié) 食管惡性腫瘤
一、食管的癌前狀態(tài)及癌前病變
二、鱗狀細胞癌
三、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
四、淋巴上皮瘤樣癌
五、腺癌
六、腺樣囊性癌
七、小細胞癌
八、、癌肉瘤
九、平滑肌肉瘤
十、胃腸基質(zhì)瘤
十一、類癌
第二章 胃
第三章 十二指腸
第四章 小腸
第五章 闌尾疾病
第六章 大腸疾病
第七章 肛管疾病
第一章 食管
第一節(jié) 正常解剖組織形態(tài)
食管全長約25cm,男性平均長25.3cm,女性平均長23.6cm。胃鏡檢查時,從中切齒測量,全長約40cm。食管有三處狹窄:
上狹窄:在食管起始,相當(dāng)于環(huán)狀軟骨下緣平面,平第5~6頸椎,口徑約l.5cm。此狹窄距中切齒約15cm。
中狹窄:與左主支氣管右方相交處,平第4~5胸椎,距中切齒約25cm。
下狹窄:在食管穿過食管裂孔處,平第10胸椎,距中切齒約40cm。
在胃鏡觀察時,為了便于描述病變的部位,將食管分為上、中、下三段,從中切齒測量,上段在23cm以上,中段23~32cm,下段32~40cm。
食管與胃之間的壓力差大,以防止胃內(nèi)食物反流人食管,食管末端有生理性括約肌,位于食管裂孔上、下2~3cm范圍,該處肌層并未增厚,但在神經(jīng)、體液因素的作用下,肌張力增強,內(nèi)腔壓力明顯增高,可達胃底壓的8倍。正常人食管末端壓力約2 kPa,而胃內(nèi)壓僅為0.67~1.34 kPa,這樣就有效地防止了反流。食管內(nèi)壓大于4 kPa時,易發(fā)生失弛緩,小于0.97kPa時易出現(xiàn)反流。當(dāng)飽食后和強力咳嗽時,胃內(nèi)壓升高,要發(fā)生反流,這是生理性反流,每天都可發(fā)生,反流的酸性物質(zhì)(有時還有膽汁)可損傷食管黏膜。正常人約每分鐘要吞唾液一次,唾液一方面可中和胃酸和胃蛋白酶,另一方面它與食管黏膜分泌的黏液混合,保護了食管黏膜。
食管裂孔在食管下端、主動脈裂孔的左前方,平第10胸椎,其中有食管及迷走神經(jīng)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