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象征:清東陵的政治社會史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清代之前陵寢制度概述、清代陵寢制度、清東陵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陵工前奏、陵工匠役、用料及其銀兩耗費、陵工事件、從陵寢的營建和維修看清王朝的時代盛衰等。
緒論
第一節(jié) 從“地方”到“整體”——社會史視角下的政治史研究
第二節(jié) 研究價值
第三節(jié) 學術史回顧
第四節(jié) 資料來源、思路和撰寫方法
第一章 清代陵寢制度和清東陵
第一節(jié) 清代之前陵寢制度概述
第二節(jié) 清代陵寢制度
第三節(jié) 清東陵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
第二章 陵寢工程
第一節(jié) 陵工前奏
第二節(jié) 陵工匠役、用料及其銀兩耗費
第三節(jié) 陵工事件
第四節(jié) 從陵寢的營建和維修看清王朝的時代盛衰
第三章 護陵:制度與糾紛(一)
第一節(jié) 清東陵的管理
第二節(jié) 陵區(qū)學校和員役兵丁的娛樂生活
第三節(jié) 陵寢工程中的賠修制:以裕陵隆恩殿為例
第四節(jié) 陵園禁令及其嚴密的防護
第四章 護陵:制度與糾紛(二)
第一節(jié) 對官員兵弁的獎懲
第二節(jié) 四品郎中慶玉的侵盜及僭越案
第三節(jié) 民人為生計鋌而走險——發(fā)生在清東陵的各類刑事案件
第五章 謁陵之行
第一節(jié) 謁陵路線、隨扈人員及應用物資
第二節(jié) 謁陵駐蹕之所——行宮的修建與維護
第三節(jié) 謁陵途中發(fā)生的事件
第四節(jié) 蠲免錢糧——對所經州縣的恩惠
第五節(jié) 從謁陵之行看康、乾二帝的為政風格
第六章 維系大清江山綿延不絕的帝國象征
第一節(jié) 清東陵的風水象征
第二節(jié) 清東陵的宗法秩序象征
第三節(jié) 清東陵的儀式象征
第四節(jié) 清帝國永恒的象征
參考文獻
第一章 代陵寢制度和清東陵
第一節(jié) 代之前陵寢制度概述
眾所周知,所謂“陵”,專指帝王的墳墓,所謂“寢”是指皇陵上的陵寢建筑。按照一般的說法,中國的帝王陵寢出現(xiàn)于夏商時期,但是其墓葬的觀念、象征意識、禮儀、葬制以及某些葬具如棺槨、隨葬物品等應該起源更早,可上溯到原始社會。隨著靈魂不滅、鬼魂崇拜觀念的產生,先人們逐漸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從北京周口店早期的山頂洞人墓葬中的赤鐵礦粉和隨葬品、山東泰安大汶口墓地的木質棺槨、西安半坡等遺址村落布局的公共墓地,到山西襄汾陶寺葬式之一的帶有禮儀性質的禮器,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都充分說明了史前的葬式與后來出現(xiàn)的皇陵的淵源關系。但是,遠古時代的喪葬還是非常簡易,即“墓而不墳”,“不封不樹”。也就是說深埋于地下,地面上沒有任何標志。從夏商開始,歷代帝王死后開始為自己建造豪華的墓地,如殷墟婦好墓就發(fā)現(xiàn)了稍大于墓口的房基。但是真正有封土的王陵應該說是從周代開始的!吨芏Y·春官》上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即是按照官爵的等級來定墳頭的大小。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墳頭封土逐漸高大,形狀像山丘。由此,墓的名稱也就發(fā)生了變化,改稱為“墳墓”、“丘墓”、“冢墓”。到戰(zhàn)國中期,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君王,其墳墓封土最高,因此,墓丘就改稱為“陵”了。
據(jù)學者研究,帝王陵墓封土的形式,大致有三種:一為“方上”,即早期墓上封土墳頭的一種形式。具體做法是,在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筑,使之成為一個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頂,好像被截去頂部,故名之為“方上”。陜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就是“方上”的形式。二為“依山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為陵墓的墳頭,這樣既節(jié)省了封土的人力物力,又不易被盜掘,唐朝帝王陵基本上都采用此種形式。三為“寶城寶頂”。秦漢時期的方上形式一直延續(xù)到宋代,但由于唐朝出現(xiàn)了依山為陵的形式,墳頭封土逐漸出現(xiàn)了圓形。直到明清時期方上的封土形式則完全被寶城寶頂所取代。明清兩朝的帝、后、妃,全部采用寶城寶頂?shù)姆馔列问。即在地宮之上砌筑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墻成一圓頂。城墻上設垛口和女墻,這個城墻被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頂被稱為“寶頂”。寶城的形式有圓形和長圓形兩種。明陵多為圓形,清陵多為長圓形。在寶城之前,尚有一個突出的方形城臺,上建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方城明樓與寶城寶頂是結合一體的建筑,上下城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方城的外側兩旁,一種是從方城的正中開券洞,進洞后有一個喇叭院,似月牙形,又稱之為月牙城,然后從月牙城內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