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賞析名家安意如首度品賞至美唐詩 ★唐朝,是古典文學的黃金年代;唐詩,則是古典詩歌的代表。 ★翩翩謫仙李太白、悲憫詩圣杜工部、王維、王昌齡、孟浩然……大唐二百八十九年,只是漫長歷史中的星河一轉(zhuǎn)。留下的余暉,卻燦爛了整個中華文明! 飶某跆菩職獾绞⑻骑L華絕代,安意如細致梳理唐詩風韻流轉(zhuǎn),沉心品味極致漢文字之美,盡述其間的點滴感動和體悟,與眾分享。 ★隨書附贈安意如親自監(jiān)制“帶著唐詩去旅行”紀念明信片,把詩一樣美好的人和事分享給心愛的人。
《謫仙一去幾時還》
其實在我起筆時,他在我心里就呼之欲出,念想太深,反而不愿讓他太快出場。
我曾經(jīng)想過,如果此生只讀一個人的詩,我會選李白;如果此生只讀一個人的詞,我會選蘇軾。讀他們的詩和詞,是讀中國人的性情和才氣。
寫李白,于我而言,是欣喜又為難的事。
他的詩,是童蒙時的讀物,到如今,依舊愛不釋手。正因如此,一朝落筆,他的詩句紛沓而來,我竟不知從何處寫起,只能隨著心思游走了。
我閉上眼睛想他,縱隔著千載光陰,那把酒邀月的身影,依然鮮明如生。他這一生,從生到死,跌宕起伏,都有月如影隨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
如大觀園即景聯(lián)句,眾人取王熙鳳一句“一夜北風緊”起興,我讀唐詩,解李白,亦由無人不知的《靜夜思》而起,徐徐展開他一生的長卷。
起筆,是朦朧淡墨,月色氤氳,月下有人冥想獨坐。一念起,便是千山萬水。
這首詩應該不難理解,只要設(shè)想一下,在如霜似雪的月光下,心中可能泛起的情緒,就會對詩中的情境有大致的了解。小時候只覺得這詩好讀好記,卻不知這首詩的妙處。
它就像一顆種子,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心境的變化,對它的體悟會逐年增長。
這首詩寫游子之思,確鑿無疑。
關(guān)于李白的故鄉(xiāng),卻有幾種說法,一說是在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唐時屬中國),他是年幼時隨父親定居四川,亦有學者說他祖籍甘肅,出生在四川,觀點相悖,各執(zhí)一詞。
就我個人而言,我比較傾向于相信,李十二同學是出生在碎葉城,稍長一點才隨父親移居四川江油市,是歸國華僑。因為他的樣貌、氣質(zhì)還有性格做派,確實不太像土生土長的漢人。
是與不是都無妨,我也不想招惹四川人不高興,平白無故地把人家的名人拿走。反正我要探討的故鄉(xiāng),并不拘泥于地理的概念。我相信,李白詩中的“故鄉(xiāng)”之意,亦不曾拘泥于此。
他一生瀟灑恣意,仿佛隨時可走,隨處可留。這首《靜夜思》卻揭露了他生命中某些靜置的時刻,涌現(xiàn)的鄉(xiāng)愁。
《靜夜思》寫于開元十四年,是年秋,李白病臥揚州,他為人仗義疏財,出游不到一年,所攜三十萬金即揮霍一盡,暫時陷于窘迫,幸得友人照料,病漸愈。此詩正是寫于此時。
在漂泊的途中,常有不可名狀的憂郁籠攝著人心,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源自時間和空間雙重作用的悲哀,恰與某些不安、不定、不樂狀態(tài)對應。
我是年歲愈大,愈對“故鄉(xiāng)”二字謹慎言之,不敢怠慢。那意念中遙遙指向的“故鄉(xiāng)”,是身之鄉(xiāng)土,還是心之歸宿?
生于斯老于斯的處所固然應該稱之為故鄉(xiāng),吾心安處心魂相系的地方難道就不應該視之為故鄉(xiāng)么?
有些人誕生于某些地方是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拋擲在一個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卻一直思念著命中的故鄉(xiāng)。出生的地方對他們而言,只是驛站,而他們,注定是此地的過客。
就像我到了西藏,瞬間覺得那里才是我的棲身之所,在從未寓目的風景里,在素不相識的人群中安居下來,這里的一切我反而熟稔無比,找到了向往的寧靜。
故鄉(xiāng),是來了就不想走,還沒走就念著要回來的地方。我對西藏就是這樣。
鄉(xiāng)愁,不只是對故鄉(xiāng)故土的思念,它更是對孤獨的體認和溫情的回味,這實在而尋常的人生體驗,被他信手拈來,寫得深切而寧靜。
《靜夜思》源自南朝樂府《子夜四時歌》:“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痹娪行螣o神,并不知名,經(jīng)李白化用之后,便如畫龍點睛、神來之筆,此后盡人皆知。
或許謫仙亦會有凡思,但他不曾確指。這是他的高明,亦是他心性所致。
因他心源所系,原不在凡俗某處,而在于天地。他的詩清明開闊,一片蕩蕩思情,以月為靈犀,點染人心。
月本無自性,是人賦予它情感。澄明月光所照之處,有人垂淚長嘆,有人沉吟不語,是悲歡離合,世事難言。
青春年少時,望月懷人,淚比思念多,總覺得滿腹委屈深情,無人能懂,無處傾訴,那深情,總不免暗含著委屈怨憤。年歲漸長,再從月下過,已是思念比淚多……
人生那么短,相思那么長,原本無須計較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