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價值,什么是科學的制度?這是一本探討制度理論、探索制度奧秘的書,是一本寫給大眾的關于制度的隨筆文集。
黨的十八大明確強調“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嚴治黨、制度治黨”,在這樣的背景下,兩位作者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感、使命感,以喜聞樂見的筆調,撰寫了50多篇講述制度的故事。這些故事,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群眾、來源于歷史,讓讀者在輕松愉快中認識制度、遵守制度、捍衛(wèi)制度,讓“制度里的公民”快樂地生活、開心地工作。
制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無論你是在機關、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工作,還是自由創(chuàng)業(yè),都需要按照相應的制度來思考和行動。在你處理人與人、人與團體、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制度的籠子》將賦予你制度的慧眼、賜予你制度的力量。
談古論今,娓娓道來,講好制度故事; 融匯中西、妙趣橫生,闡述制度奧秘。 制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氣,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滋養(yǎng)著人們的存在,維系著人們的生命,但又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已經習慣于它們的存在。制度就像無所不在的網絡,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制度往大里說是治國安邦的綱領,往小里說是一言一行的行為準則。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一個集體都有維護自己利益的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嚴治黨,制度治黨,“使制度真正成為黨員、干部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的硬約束”在習總書記所提及的制度的背景下,進行了清晰的解讀。本書是中央黨校以及地方政府公務員學習制度論的優(yōu)秀讀本。 《制度的籠子》這本書以故事講道理,深入淺出。大眾讀者無閱讀門檻,作者本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感、使命感,以喜聞樂見的筆調,撰寫了50多篇講述制度故事的隨筆。這些故事,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群眾、來源于歷史,讓讀者在輕松愉快中認識制度、遵守制度、捍衛(wèi)制度。 《中國歷史的教訓》作者習驊為本書做序言推薦,他說,“事實上,改革就是制度創(chuàng)新,“四個全面”呼喚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梢哉f,中國社會進入了歷***旺盛的制度創(chuàng)新的黃金時代。而這本《制度的籠子》恰好解決了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價值,什么是科學的制度等人們關心的大問題,可謂應運而生,生逢其時!
目錄
推薦序
講好故事事半功倍習驊 / VII
前言 講好制度故事 / IX
第1章 揭開制度的神秘面紗
制度里的公民 / 003
分粥故事:制度的起源 / 007
孫志剛事件:制度的歷史性 / 010
你與奧巴馬的距離,就一個推特賬號 / 015
從海船到酒店:制度比敬業(yè)更重要 / 019
堤和水:制度是自由的尺度 / 023
零度冰室:制度創(chuàng)造效率奇跡 / 027
河床與河水:制度的分類 / 030
第2章 制度讓生活更美好的奧秘
制度推動經濟增長 / 039
制度看守社會 / 044
打“老虎”、拍“蒼蠅”/ 047
“韁繩”管出“好馬” / 052
減少不確定性 / 055
信任的基石 / 060
秩序的伴侶 / 066
節(jié)約交易成本 / 070
制度如渠,行為如水 / 075
合作的橋梁 / 079
激發(fā)人的潛能 / 083
第3章 蓬勃生長的制度森林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建好制度籠子 / 091
樹木和土壤 / 095
新問題倒逼制度建設 / 100
科學光芒照耀制度建設 / 103
于法周延:疏而不漏的制度籠子 / 108
約法三章:于事簡便的制度籠子 / 114
制度要強化剛性約束力 / 119
避免制度打架 / 124
給人性套上制度的籠子 / 128
布拉特辭職:從足球反腐看制度變遷 / 132
制度變遷:小人物與大角色 / 137
制度變遷呼喚杰出人物 / 141
路徑依賴:制度的慣性定律 / 145
第4章 制度不是“稻草人”
“子虞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 / 153
制度意識:穹隆頂上的拱心石 / 158
追問大火:執(zhí)行制度的人去哪兒了 / 163
制度執(zhí)行:堅持人人平等 / 168
抓住“關鍵少數(shù)” / 173
法不責眾當休矣 / 177
割發(fā)代首合適嗎 / 182
制度之籠豈能隨意“破窗” / 186
火爐法則 / 191
魚缸法則 / 196
潛規(guī)則與明規(guī)則
火爐法則
“火爐法則”是指制度就像滾燙的火爐一樣,本身并不會主動燙人,但只要有人觸摸它就必會燙手,久而久之,就沒有人敢違反制度了。
一
長征路上,兩個紅軍戰(zhàn)士在一起議論。
“聽說了嗎,師部槍斃了一個人?”
“知道,他違反了群眾紀律,拿了藏族同胞的錢!
“你知道他是誰嗎?”
“就是咱們團的司號員賀敏仁呀。”
“不錯。你知道賀敏仁的姐姐是誰,姐夫又是誰嗎?”
“不知道!
“告訴你吧,他的姐姐是賀子珍,他的姐夫是毛澤東。”
“?把毛澤東的小舅子槍斃了?!”
………
1935 年4 月,紅軍長征經過藏區(qū)時,毛澤東妻子賀子珍的弟弟賀敏仁還是紅小鬼,在某團當司號員。由于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和幾個戰(zhàn)士一起偷偷地進到一座喇嘛廟,想找點吃的。走到廟門前一看,沒有人看護,大門上卻貼著一張標語,上面寫著8 個大字:“紅軍戰(zhàn)士不準入內!
這是紅軍的紀律!要不要進去呢?他猶豫了。剛跨進去的一只腳又縮了回來。但轉過來又想:我餓著肚子爬到山上,不進去看看太可惜了,況且周圍又沒有人,我偷偷進去,悄悄出來,神不知鬼不覺,怕什么呢?他壯了壯膽子,終于跨進了喇嘛廟。吃的沒找到,倒發(fā)現(xiàn)了一些銅板。賀敏仁違反紀律,擅自拿了一些銅板塞進了衣袋里。
事情暴露后,賀敏仁便成了嚴重違反紀律的典型,被處以極刑。消息傳到了賀子珍耳中,她很震驚,又很傷心,偷偷地痛哭了一場。但她強抑住內心的悲痛,沒有告訴毛澤東,怕毛澤東分心……直至到了延安,賀子珍才把小弟在長征途中被槍斃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毛澤東。
毛澤東聽完賀子珍的訴說,只說了一句話:“紅軍就應該有鐵的紀律,我們應該用紅軍鐵的紀律來要求自己的親人!”紅軍堅持的、毛主席推崇的,就是執(zhí)行制度的“火爐法則”。
二
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按照“火爐法則”從嚴治軍,是紅軍各項制度得到鐵的執(zhí)行的保證,也是紅軍攻必克戰(zhàn)必勝的保證!盎馉t法則”,原本是指火爐燒得通紅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會主動燙人,但只要有人觸摸就必燙無疑。不僅人人平等—誰摸燙誰,而且立馬就燙—沒有下不為例。
執(zhí)行制度的“火爐法則”之所以如此有效,主要在于它的五個特性:
一是鮮明的警示性。通紅的火爐顯得十分醒目耀眼,任何人都知道火爐的真實存在,并且清楚地知道觸碰火爐將導致嚴重的后果。對制度執(zhí)行而言,不僅要讓人們知道制度的存在,更要知道違反制度將遭到相應的嚴厲懲罰,而且像觸碰火爐會被燙傷一樣,成為一條不證自明的常識。
二是懲罰的及時性。從觸碰火爐到被火爐燙傷,這當中沒有時間差,而是一種即時的連鎖反應。對制度執(zhí)行而言,要求對違反制度的行為予以及時的制止并對其進行相應的懲治。
三是懲罰的必然性。只要觸碰火爐,就會被燙傷,這體現(xiàn)了一種不容置疑的必然性。對制度執(zhí)行而言,只要違反制度,就必然要受到懲罰,不能有絲毫的僥幸心理。
四是懲罰的平等性。不管人們的身份如何,只要觸碰火爐,結果都是相同的—被燙傷。對制度執(zhí)行而言,即執(zhí)行的平等性。
五是執(zhí)行的自我性。觸碰火爐就會被燙傷,是依靠火爐自我執(zhí)行的。對制度執(zhí)行而言,即實現(xiàn)制度的自我執(zhí)行,降低執(zhí)行成本,提高執(zhí)行績效。烈火至猛,人無蹈死。制度執(zhí)行的火爐法則,實質是“迫使”人們不得不遵從制度,不敢不遵從制度,不能不遵從制度。
遠大空調有限公司從1988 年起步,僅20 多年時間,“遠大”品牌就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知名品牌。遠大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不僅信守以制度為行動指南的管理方針,而且堅持制度執(zhí)行的“火爐法則”!斑h大”有這么一條規(guī)定:隨地丟一個煙蒂罰款100 元,如果在幾個人待過的地方發(fā)現(xiàn)一個煙蒂,那么這幾個人必須確定是誰丟的,否則,每個人處罰100 元。但“遠大”至今無處罰記錄,不是執(zhí)法不嚴,而是無人丟煙蒂。
制度執(zhí)行的實質內容之一,就是確保違反規(guī)則與律令會付出代價,受到相應的懲罰。很多有過國外游歷體驗的人對發(fā)達國家的道路文明贊不絕口,認為他們較高的國民素質是決定因素,這種認識并不全面。實際上,嚴厲懲戒的威懾力,也發(fā)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比如,行人在新加坡闖紅燈被處以高額罰款,超過三次甚至要坐牢;在歐美一些國家乘坐地鐵與火車并不查票,但一旦被查出逃票,會在信用檔案中留下犯罪記錄,對以后的升學、就業(yè)、申請銀行貸款都會產生嚴重影響。有的地方和單位制度不可謂不多,要求不可謂不嚴,很多還是三令五申,但卻成了“橡皮泥”、“稻草人”、“紙老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zhí)行制度不能堅持“火爐法則”。特別是對違反制度的行為,責任追究不到位,懲戒力度不夠。
陳毅元帥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眻(zhí)行制度堅持“火爐法則”,不僅讓人不敢違反制度,主動敬畏制度、遵守制度,而且讓違反的人得到懲罰,形成震懾力,倒逼人們服從制度。
如果不嚴格執(zhí)行制度紀律,“鐵的紀律”就可能變?yōu)椤岸垢o律”。2015 年10 月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堅持紀嚴于法,把制度紀律挺在前面,讓制度紀律成為滾燙的“火爐”、帶電的“高壓線”,立起來、硬起來、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