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整理魯國(guó)史官所記史事而成《春秋》,《春秋》遂成為中國(guó)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不僅如此,孔子撰《春秋》而寄其微言大義,該書也成為后世研究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然而,由于《春秋》記事、敘述較為簡(jiǎn)略,故后世儒家多有專事解釋《春秋》之著作出現(xiàn),這些著作或豐富《春秋》之記事,或闡發(fā)《春秋》之微言大義,也形成了不同的學(xué)術(shù)流派。根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孔子《春秋》成書之后,史官左丘明又“論本事而作傳”,其目的在于做到最為準(zhǔn)確地傳達(dá)孔子在此書中表達(dá)的思想,是為《春秋左氏傳》。當(dāng)然,由于各人理解上的偏差,后世也形成了對(duì)《春秋》的不同解釋。到漢代初期為止,傳《春秋》者主要有《公羊傳》《轂梁傳》《鄒傳》《夾傳》四家,以及像《鐸氏微》《張氏微》等影響較小、流傳不廣的流派,又有以疏解四家思想為主的《公羊章句》《轂梁章句》《公羊顏氏記》等著作。就學(xué)術(shù)發(fā)展?fàn)顩r而言,到漢代為止,《春秋》已經(jīng)成為一門專門之學(xué)。
《國(guó)學(xué)經(jīng)典:公羊傳 榖梁傳》是作者精心為廣大讀者朋友們編寫而成的此書,可以讓更多的讀者朋友們從書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識(shí)。隨著社會(huì)的發(fā)展和歷史的演變,儒家學(xué)說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fā)展,其社會(huì)功能也在與時(shí)俱進(jìn),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對(duì)儒家文化的了解就愈顯重要。
公羊傳
隱公卷第一(起元年,盡元年)
隱公卷第二(起二年,盡四年)
隱公卷第三(起五年,盡十一年)
桓公卷第四(起元年,盡六年)
桓公卷第五(起七年,盡十八年)
莊公卷第六(起元年,盡七年)
莊公卷第七(起八年,盡十七年)
莊公卷第八(起十八年,盡二十七年)
莊公卷第九(起二十八年,盡閔公二年)
僖公卷第十(起元年,盡七年)
僖公卷第十一(起八年,盡二十一年)
僖公卷第十二(起二十二年,盡三十三年)
文公卷第十三(起元年,盡九年)
文公卷第十四(起十年,盡十八年)
宣公卷第十五(起元年,盡九年)
宣公卷第十六(起十年,盡十八年)
成公卷第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成公卷第十八(起十一年,盡十八年)
襄公卷第十九(起元年,盡十一年)
襄公卷第二十(起十二年,盡二十四年)
襄公卷第二十一(起二十五年,盡三十一年)
昭公卷第二十二(起元年,盡十二年)
昭公卷第二十三(起十三年,盡二十二年)
昭公卷第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定公卷第二十五(起元年,盡五年)
定公卷第二十六(起六年,盡十五年)
哀公卷第二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哀公卷第二十八(起十一年,盡十四年)
觳梁傳
隱公卷第一(起元年,盡三年)
隱公卷第二(起四年,盡十一年)
桓公卷第三(起元年,盡七年)
桓公卷第四(起八年,盡十八年)
莊公卷第五(起元年,盡十八年)
莊公卷第六(十九年至三十二年,盡閔二年)
僖公卷第七(起元年,盡五年)
僖公卷第八(起六年,盡十八年)
僖公卷第九(起十九年,盡三十三年)
文公卷第十(起元年,盡八年)
文公卷第十一(起九年,盡十八年)
宣公卷第十二(起元年,盡十八年)
成公卷第十三(起元年,盡八年)
成公卷第十四(起九年,盡十八年)
襄公卷第十五(起元年,盡十五年)
襄公卷第十六(起十六年,盡三十一年)
昭公卷第十七(起元年,盡十三年)
昭公卷第十八(起十四年,盡三十二年)
定公卷第十九(起元年,盡十五年)
哀公卷第二十(起元年,盡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