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18章,前10章介紹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和化學平衡理論的基礎知識,包括酸堿平衡、多相離子平衡、氧化還原反應和配合反應,原子、分子和晶體結構等;11~16章介紹元素化學;17~18章介紹生物無機化學、化學信息等內容。
本書可以選用《無機化學實驗》(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 與之配套使用。
第1章 稀溶液的依數性和理想氣體分壓定律1.1 稀溶液的依數性1.1.1 溶液的蒸氣壓下降1.1.2 溶液的沸點上升和凝固點下降1.1.3 滲透壓1.2氣體分壓定律第2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2.1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關系2.1.1基本概念2.1.2 熱力學第一定律2.2化學反應的熱效應2.2.1 恒容反應熱2.2.2 恒壓反應熱和焓2.2.3熱化學方程式2.2.4蓋斯定律2.2.5標準摩爾生成焓與化學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2.2.6標準摩爾燃燒焓與化學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2.3 化學反應的方向2.3.1化學反應的自發(fā)性2.3.2熵和熵變2.3.3熵增加原理(熱力學第二定律)2.3.4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學反應自發(fā)過程的判斷第3章 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反應平衡3.1 化學反應速率3.1.1 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3.1.2 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3.1.3化學反應速率理論簡介3.2 化學反應平衡3.2.1 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狀態(tài)3.2.2 標準平衡常數3.2.3 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3.2.4有關平衡常數的計算3.2.5化學平衡的移動第4章 酸堿平衡4.1酸堿理論4.1.1 酸堿電離理論4.1.2酸堿質子理論4.1.3酸堿電子理論4.1.4軟硬酸堿理論4.2 弱電解質的解離4.2.1水的解離平衡4.2.2弱酸、弱堿的解離平衡4.2.3多元弱酸的離解平衡4.2.4 鹽溶液的酸堿平衡4.2.5解離平衡的移動-同離子效應4.3 緩沖溶液4.3.1 緩沖溶液的作用原理4.3.2 緩沖溶液pH值計算4.3.3 緩沖溶液的應用第5章 沉淀—溶解平衡5.1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和溶解度5.1.1 溶度積常數(Ksp?)5.1.2 溶度積和溶解度的換算關系5.2 沉淀的生成反應5.2.1溶度積規(guī)則5.2.2分步沉淀5.2.3 影響沉淀反應的因素5.3 沉淀的溶解反應5.4沉淀反應應用舉例5.4.1制備難溶化合物5.4.2去除溶液中雜質5.4.3離子鑒定第6章 氧化還原平衡6.1 氧化還原反應基本概念6.1.1 氧化數6.1.2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6.1.3 半反應與氧化還原電對6.1.4 氧化還原反應的應用6.2 原電池6.2.1 原電池組成6.2.2 電池符號6.2.3 電極6.3 電極電勢6.3.1 電極電勢的產生6.3.2 電極電勢的確定6.4 Nernst方程6.4.1 原電池電動勢與Gibbs函數6.4.2 電動勢的Nernst方程6.4.3 電極電勢的Nernst方程6.4.4 電極電勢的影響因素6.5 電極電勢的應用6.5.1 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計算原電池的電動勢。6.5.2 判斷氧化劑、還原劑的相對強弱6.5.3 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方向6.5.4 計算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的程度6.5.5 元素電勢圖及其應用第7章 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7.1 玻爾理論7.1.1氫原子光譜7.1.2 玻爾理論7.2 量子力學原子模型7.2.1微觀粒子運動的特殊性-波粒二象性7.2.2 薛定諤方程7.2.3薛定諤方程的解7.2.4四個量子數7.2.5波函數圖形7.2.6 電子云7.3 多電子原子結構7.3.1 多電子原子軌道的能級圖7.3.2 多電子原子基態(tài)核外電子排布7.4 元素周期律7.4.1 元素周期系與原子的電子層結構7.4.2元素周期律7.5 原子結構理論發(fā)展歷史第8章 分子結構8.1表征化學鍵的參數8.2 離子鍵8.2.1 離子鍵的形成8.2.2 離子鍵的特征8.2.3 鍵的離子性8.3 共價鍵理論I-現代價鍵理論(VB, Valence bond theory)8.3.1共價鍵的形成8.3.2現代價鍵理論要點8.3.3共價鍵的特點8.3.4共價鍵的類型8.3.5雜化軌道理論8.3.6 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VSEPR法)8.4 共價鍵理論II-分子軌道理論8.4.1 分子軌道理論的要點8.4.2 分子軌道能級8.4.3 分子軌道理論的應用8.5 金屬鍵理論8.5.1自由電子理論8.5.2能帶理論8.6 分子間作用力8.6.1 分子的極性和變形性8.6.2分子間力8.6.3氫鍵8.7 晶體幾何學第9章 晶體結構9.1 晶體和非晶體9.1.1 晶體的內部結構9.1.2 晶體的特征9.1.3 晶體的類型9.1.4 非晶體9.1.5 液晶9.2 離子晶體9.2.1. 離子晶體的三種典型構型9.2.2 離子的配位數和半徑比規(guī)則9.2.3. 離子晶體的穩(wěn)定性9.2.4 離子極化9.3 金屬晶體9.4 原子晶體和分子晶體9.4.1 原子晶體9.4.2 分子晶體9.5 混合型晶體9.5.1鏈狀結構晶體9.5.2層狀結構晶體9.6 實際晶體第10章 配位化學基礎10.1 配合物的基礎知識10.1.1 配合物的組成10.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0.1.3 配位化合物的分類10.2 配合物的空間異構現象10.2.1 空間異構10.2.2結構異構10.2.3 旋光異構10.3 配離子的解離平衡10.3.1 配離子的解離平衡10.3.2 配離子解離平衡的移動10.4配離子的穩(wěn)定性10.4.1中心離子對配合物穩(wěn)定性的影響10.4.2 配體性質對配合物穩(wěn)定性的影響10.4.3 中心離子與配體的相互作用對配離子穩(wěn)定性的影響10.5 配合物的價鍵理論10.5.1 價鍵理論的主要內容10.5.2 外軌型和高自旋配合物10.5.3內軌型和低自旋配合物10.5.4 價鍵理論的局限10.6 晶體場理論10.6.1 晶體場理論的基本要點10.6.2 d軌道能級的分裂10.6.3 分裂能10.6.4 晶體場穩(wěn)定化能(CFSE)10.6.5 晶體場理論的應用10.6.6 晶體場理論的不足10.7 配位化學基礎第11章 氫、稀有氣體和堿金屬11.1 氫11.1.1氫的發(fā)現和分布11.1.2 氫的成鍵特征11.1.3 H2的性質和用途11.1.4 H2的制備11.1.5 氫化物11.2 稀有氣體11.2.1 稀有氣體的發(fā)現11.2.2 稀有氣體的分布和分離11.2.3 稀有氣體的通性11.2.4 稀有氣體的用途11.2.5 稀有氣體的化合物11.3 S區(qū)元素概述11.4 堿金屬和堿土金屬單質11.4.1物理性質11.4.2化學性質11.5 堿金屬、堿土金屬的化合物11.5.1 氧化物11.5.2氫氧化物11.5.3氫化物11.5.4鹽類11.5.5幾種重要的鹽11.6 對角線規(guī)則11.6.1鋰與鎂的相似性11.6.2鈹與鋁的相似性第12章 硼族、碳族、氮族元素和氧族元素、鹵素12.1 硼族元素12.1.1 硼族元素的發(fā)現和存在12.1.2 硼族元素的性質12.1.3 硼及其化合物12.1.4 鋁及其化合物12.1.5 鎵、銦、鉈及其化合物12.2 碳族元素12.2.1碳族元素發(fā)現和存在12.2.2碳族元素的性質12.2.3 碳及其化合物12.2.4 硅及其化合物12.2.5 鍺、錫、鉛及其化合物12.3氮族元素12.3.1 氮族元素的發(fā)現和存在12.3.2 氮族元素的性質12.3.3 氮及其化合物12.3.4 磷及其化合物12.3.5 砷、銻、鉍及其化合物12.4 氧族元素12.4.1 氧族元素的發(fā)現和存在12.4.2 氧族元素的性質12.4.3 氧及其化合物12.4.4 硫及其化合物12.4.5 硒和碲及其化合物12.5 鹵族元素12.5.1 鹵素的發(fā)現和存在12.5.2 鹵素的通性12.5.3 鹵素單質12.5.4 鹵化氫和氫鹵酸第13章 過渡元素13.1 過渡元素通性13.1.1 原子半徑13.1.2 物理性質13.1.3 化學性質13.1.4 氧化態(tài)13.1.5 離子的顏色13.2 鈧及其化合物13.3 鈦及其化合物13.3.1 單質的性質和用途13.3.2鈦的化合物13.4 釩及其化合物13.4.1單質的性質用途13.4.2釩的化臺物13.5 鉻及其化合物13.5.1單質的性質和用途13.5.2鉻的化合物13.6錳及其化合物13.6.1錳副族概述13.6.2錳的化合物13.7鐵 鈷 鎳13.7.1鐵系元素的基本性質13.7.2 鐵、鈷、鎳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13.7.3鐵、鈷、鎳的鹽13.7.4鐵、鈷、鎳的配合物13.8銅族元素13.8.1銅族元素的通性13.8.2 銅族元素的單質13.8.3 銅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13.8.4 IB族與IA族元素性質的對比13.9 鋅族元素13.9.1鋅族元素概述13.9.2金屬單質13.9.3鋅族元素的主要化合物13.9.4 鋅族元素與堿土金屬的對比13.10 過渡元素第14章 鑭系與錒系金屬14.1鑭系元素14.1.1 鑭系元素通性14.1.2鑭系元素的提取和分離14.1.3 鑭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14.2 錒系元素14.2.1 錒系元素的通性14.2.2 釷及其化合物14.2.3 鈾及其化合物附錄附表I 一些物質在298.15K時的ΔfHm?,ΔfGm?,Sm?附表II 弱酸、弱堿的解離常數(298.15K)附表III 溶度積常數(298.15K)附表IV 標準電極電勢(298.15K)附表V 一些配離子的標準穩(wěn)定常數(298.15K)附表Ⅵ 常用物理化學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