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書信集》(卷二)的時間跨度自1946年至1960年,記錄了伯林在戰(zhàn)后重返牛津大學作為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在此期間,伯林克服了*初的學術挫折和自我懷疑,從哲學轉向思想史研究,并由此綻放了輝煌的學術生命。同時,他的私人生活也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經(jīng)歷了父親去世引發(fā)的情感波瀾,開始了對有夫之婦艾琳?哈爾本的追求,并與其在195
●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用觀念的演變解讀歷史的暗流 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享譽東西方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也是觀念史(亦稱思想史)學科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伯林用強大的歷史研究和敘事將觀念史變成一門顯學。他將人類觀念的歷史流變向讀者和盤托出,不僅令讀者更為全面、通透地把握處于歷史演進中的人類觀念,也揭示出觀
作為19世紀杰出的哲學家,尼采后期的哲學著作大放異彩,而在此之前,尼采前期作品以及他本人作為古代文史學者的身份,似乎長期被忽視甚至遺忘了。 尼采正是因其發(fā)表的語文學作品而讓他年僅24歲便免試獲得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并受聘為巴塞爾大學語文學副教授,僅一年后又提拔為教授。尼采授課10年,講授的主題從早期希臘哲學、柏拉圖對話
本書雖然名為《叔本華哲學隨筆》,卻是叔本華《附錄與補遺》的若干文章匯編。本書收集了叔本華《附錄與補遺》中的有關哲學的文章,集結成冊。本書集中展現(xiàn)了叔本華對哲學史的態(tài)度,對哲學史上各位先哲的態(tài)度,對康德哲學的態(tài)度,以及對同時代的哲學家的態(tài)度。由于叔本華不屬于德國哲學學院派,不屬于學術圈內建制派,所以他的文字率性自然,感情
(1842/43)為謝林晚期哲學的代表性作品。謝林晚期哲學十分重要的貢獻在于區(qū)分“肯定哲學”和“否定哲學”。通過對整個近代理性進行批判式的范圍劃定,考察其歷史性處境和效用,謝林嘗試為理性重新賦予合法性,極力克服形而上學自開端以來就包含在自身中、并在近代哲學中達至頂點的虛無主義傾向,從而通過回溯哲學的開端來拯救哲學自身。
現(xiàn)代性與主體的命運(守望者)
想一個自己從未深入思考的問題是危險的,我們讀書是別人替我們思考,我們不過是在重復作者的精神過程而已。所以一個人如果整日讀書,他將逐漸失去思考能力。 本書選取叔本華討論思考、讀書、兩性、宗教等問題的經(jīng)典文章,通過詳細的論述啟示讀者,讓讀者能站在叔本華這位偉人的肩膀上,去進行自己的思考,發(fā)展自己的獨立思想。
本書屬“哲人咖啡廳”系列的新一冊。作者從總體上把握尼采的思想體系,全方位地、系統(tǒng)地介紹尼采的學說,解析和評價了尼采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尼采是唯意志主義哲學的代表,也是現(xiàn)代思潮的早期代表,他思想奇特,文風狂放,其哲學極具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被稱作悲劇哲學,他以
本書收錄了狄德羅的《哲學思想錄》《哲學思想錄增補》《對自然的解釋》《關于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六部作品。
雅克·德里達以《論書寫學》《馬克思的幽靈》《友誼政治學》等著作蜚聲學術界,對后結構主義哲學思潮影響甚巨,也是深刻論述我們這個后現(xiàn)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戰(zhàn)了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一些*深層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構運動,正是這層關系為他贏得了聲譽,也為他招來了罵名。在本書中,西蒙·格倫迪寧向我們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