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由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高校大學生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從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到2009年上海海事大學楊元元因為家庭困境而自殺,從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到2016年四川師范大學殺人案,再到2021年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的一審宣判,這些事件的發(fā)生給社會、學校及個人帶來的往往是無法彌補的損失甚至災難,因此對
本書向讀者介紹了適合各種不同類型問題的決策步驟。我們不僅能夠掌握如何在信息充足且對問題熟悉的情況下做出明智決策,還能夠學會如何在信息有限且問題新穎的情況下做出明智的決策,以及介于兩種情況之間的其他決策方式。本書將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利用已知信息做出決策判斷的過程,以及如何在信息有限和暗含不確定性的條件下選擇合理的決策的過程
本書基于我國美學教育的新趨勢和新需要,從大學生審美人格養(yǎng)成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了提高審美能力和增強審美修養(yǎng)的理論與方法。本書共12章,主要包括美與美育、自然之美、建筑之美、繪畫之美、辭章之美、音樂之美、舞蹈之美、戲劇之美、影視之美、生活之美、科技之美、人生之美,基本涵蓋了美的主要范疇與形式。本書結構清晰,圖文并茂,理論知識
本書是懷特海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氣與活力,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應引導他們自我發(fā)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fā)展和人格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fā)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jīng)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
審美情趣是鑒賞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前提與內容,本書著重從美育和教育學視角審視審美情趣的原理與養(yǎng)成,關注四個方面:其一,審美教育及審美情趣養(yǎng)成的歷史敘述與鉤沉;其二,審美情趣養(yǎng)成的核心要素與學理表征;其三,與審美情趣養(yǎng)成相關的三組關系,即與內隱性的關系,與審美體驗的關系,與跨媒介的關系;其四,審美情趣養(yǎng)成的教育學基準。以
敘事研究是多年來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點。從理論研究角度,有關敘事研究的內涵特征、目的意義、功能作用等方面的探索比較充分,但從實踐角度延伸到方法論,還比較薄弱。研究者普遍產生“入門不難,提高卻不易”的困惑。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敘事研究進入了高原期,需要進一步的迭代與更新。本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呈現(xiàn)實例講解,是一次感性認識與理性
本書以“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以下簡稱“三種精神”)為核心,以“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偉大”為價值理念,圍繞三種精神進行內容設計,彰顯中國意蘊、民族傳統(tǒng)和時代風尚。本書注重故事講述,精選能夠體現(xiàn)三種精神的技術能手、全國勞模、大國工匠作為典型人物,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通過人物故事講述,向學生
本書內容講述:作為教師和教育者,我們的職責是激發(fā)學習者的好奇心,啟發(fā)他們多研究,引發(fā)他們深入思考,所有這些都能創(chuàng)造神經(jīng)通路和“心智習慣”,這也是我們希望學習者能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生涯中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東西。我們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提出問題,它有能力做到以上所有的事情,甚至更多。首先,作者大致描述,為什么理解學習者在被問到問題
本書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約翰·洛克的代表作。1684年,正在荷蘭流亡的洛克接到他的親戚(英國的鄉(xiāng)紳愛德華·克拉克)的請求,希望洛克能指導其教育孩子。于是,洛克和愛德華·克拉克展開了長達數(shù)年的書信往來。這些信件最后整理成了《教育漫話》一書。本書談論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識技能教育,是比較全面的。洛克尤其強
本書是對教育的基礎的深度思考。一個人要上躍,就必須先下蹲,牢牢地腳踏“實地”--基礎。一棟大廈能有多宏偉,取決于它的基礎有多敦多厚。教育亦如是。本書作者認為,教育要以終為始,敢于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改革應試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探索意識、實踐能力等讓人終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