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考古發(fā)掘報告》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走馬樓西漢簡牘的考古發(fā)掘報告分卷。長沙走馬樓2600余枚西漢簡牘絕大部分為西漢武帝時期的官方文書,文書的內容大多涉及司法事務,是研究漢代的訴訟制度、印證西漢文景時期法制改革的第一手材料。簡牘的內容還較多涉及漢長沙國的歷史、法律、職官、郡縣、疆域等諸多方面,所涉地域包括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五分銅幣研究(洪榮昌)
本書由宜興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編寫,深入探討了紫砂器與茶葉的匹配問題,并通過科學實驗與專家測評探尋六大茶類各自適合的紫砂泥料與器型,為讀者提供選茶與配器的科學指南。通過科學實驗與專家經驗,從科學與專業(yè)的角度詳細解讀紫砂與茶葉的搭配問題,相較同類書籍體系更為全面、內容更為新穎深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便于
該書稿從咸陽博物院館藏近四百面銅鏡中,遴選出戰(zhàn)國、秦漢、隋唐、宋金元明清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的、少見的、獨特的銅鏡205面,對形制、紋飾、鏡銘等內容從繪畫、書法、美學、文學方面作多角度研究,對每一面銅鏡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度地挖掘和解讀,對所選銅鏡按照科學方法進行分期,按照古代技術規(guī)范及工藝技術演變進程,對其
本書系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名人故居專業(yè)委員會2023年年會論文集,圍繞名人故居的時代印記與文化新輝煌主題展開,共收錄30余篇論文,30萬字,內容兼具前沿性和資料性。本書分為館長論壇空間與展陳實踐與發(fā)展教育與探索文旅與創(chuàng)新藏品與利用六個部分。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如何發(fā)揮名人故居的資源以擴大社會影響和宣傳效果,也有部分文章探討了博物
本書將孫吳至西晉時期長江中下游的墓葬視作連續(xù)變化的整體,對其進行考察,并結合既有考古學研究成果、歷史文獻記載和相關史學研究成果,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具體而微地詮釋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政治、文化之特征與變化。本書的研究,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孫吳及其后西晉時期,南方地區(qū)考古學文化在中國考古學文化發(fā)展史中的定位,也是推進考古學研究
本書以出土文獻與數(shù)字史學為題,收錄了王進鋒、代生等二十位學者探討利用出土資料進行研究、將出土資料進行數(shù)字化以及如何利用數(shù)字化資料進行學術研究的專題論文。文章分為出土文獻與數(shù)字史學專題兩大塊,從宏觀的國家管理到地方基層治理再到微觀的家庭生活,將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合,聚焦政治制度、社會秩序、歷史書寫、交通經濟等諸多領域,
本書為通訊2024年刊,主要刊發(fā)的研究綜述如下:2023年敦煌學研究綜述、2023年吐魯番學研究綜述、吐魯番學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綜述,等等。此外并有會議介紹、紀念文、出版信息、書評、書訊、論著目錄數(shù)篇。本刊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對學術史的梳理頗有特點,學術價值較高。稿件質量較好。
本書為敦煌學專家金瀅坤先生的個人專著,從民族、社會、歷史和教育四個方面分為4篇16章系統(tǒng)講解敦煌寫本中記載的唐五代時期的敦煌民族、社會、歷史、教育情況,內容全面發(fā)凡頗多,頗受學界關注。書稿中的部分內容曾作為20余篇論文在《民族研究》《文史》《文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廈門大學學報》《敦煌研究》等刊物
本書以目錄學方法為核心,并綜合運用版本學、簡帛學、古文字學、音韻學、文體學、思想史、學術史等多學科手段,對迄今已經公布的簡帛書籍做出敘錄。敘錄的內容項包括:出土時間地點(發(fā)現(xiàn)時間地點)、簡帛及文字數(shù)量、簡帛形制、文字屬系、編連及釋讀情況、文獻類別、書籍的學派屬系、文體種類及特征、文獻斷代、主要內容、學術源流及價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