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研究所的年刊,主要發(fā)表關于宗教社會科學研究的論文,即宗教社會學、宗教人類學、宗教心理學、宗教政治學、宗教經(jīng)濟學以及當代宗教等學科的譯文、研究論文、研究綜述和書評等。本期收入了13篇,包括宗教社會性及其表達、宗教經(jīng)濟學導論、南方市基督徒倫理調(diào)查等。
本書依據(jù)道教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從早期道教組織制度中的教職設置狀況這一視角人手,通過對記載早期道教發(fā)展的相關文獻資料的解讀與分析,在考察早期道教各個時期的道教教團組織狀況的基礎上,探討了早期道教所設教職的來源、名稱,教職所承擔的基本職能,教職晉升的條件,及由此對道教發(fā)展的影響等問題。
本卷匯集了胡適在佛教史,佛學典籍和史料、佛教人物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學、關于佛教的書信與雜記等方面近百篇著述,這些著述在20世紀佛學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此次匯編成冊,本文庫主編重新進行了?薄
中國近現(xiàn)代佛學復興中逐漸涌現(xiàn)出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他們是以太虛、虛云、弘一、諦閑、印光、能海等為代表的出家高僧,以歐陽漸、韓清凈、江味農(nóng)、高鶴年、蔣維喬、丁福保、梅光羲、楊度等為代表的在家居士,以章太炎、魏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湯用彤、胡適、陳垣等為代表的學者專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一批對當時與后
教自傳人中國,至今2000余年,作為制度化的宗教,在組織上蓬勃發(fā)展,在思想理論上的詮釋也層出不窮;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滲透無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釋之間,士大夫玩習莊、禪,風流余澤,豐富了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雖然,佛教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同樣需要堅固信仰,以凝結教團而求其發(fā)展,覺悟的追求異化為對十方諸佛的頂禮膜拜
研究佛教史而專說隋唐二代,特為方便之假設,學者不可膠執(zhí)也。蓋政治制度之變遷,與學術思想之發(fā)展,雖有形影聲響之關系,但斷代為史,記朝代之興廢,固可明政治史之段落,而于宗教時期之分劃,不必即能契合。就隋唐佛教之宗派言,則慧文時屬北齊,智者亦生于梁代,天臺宗不必即起于開皇之初也。即就一宗言,則禪宗不惟有南北之分,且東山法門與
佛教作為一種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漢譯經(jīng)典來實現(xiàn)的。這些經(jīng)典累世而積,便構成了卷帙浩繁的漢譯大藏經(jīng)。本書即是作者長期披辨和研究漢譯佛教經(jīng)典、著力厘清繁雜佛教哲學的精要之作。全書共分兩卷:上卷“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基本教義和經(jīng)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礎教義、基本概念及諸經(jīng)典;下卷“大乘佛教思
南宋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光輝和燦爛的時期。它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理學的形成和儒學各派的互爭雄長。二是學校教育的大發(fā)展,推動了文化的普及。三是史學的空前繁榮。四是公私藏書十分豐富。五是文學、藝術的繁榮。南宋亦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為輝煌的時期,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說:“對于科技史家來說,唐代不如宋代那樣有意義,這兩個朝代的氣
王鋼散文集,選編王鋼散文,集中展現(xiàn)王鋼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
本書從勾勒式占的起源、表現(xiàn)形式及基本特征著手,通過對奇門遁甲術的重點剖析,介紹了式占的基本內(nèi)容、理論及語言模式,并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加以詮釋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