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學的接受并傳播,對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與演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意義極其重大深遠。本書內容的鋪陳與展開,采用史與論、縱與橫、點與線相結合的方式。當代中國學人穎思康德美學,經歷了曲折發(fā)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創(chuàng)造轉換期、90年代以來的多元闡釋期三大階段。中國當代美學接受康德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兼及傳統(tǒng)文化、存在論、
一部全面的哲學審美論史。 哲學審美論是一種起源于18世紀德國的現代思潮,它包含兩個基本觀念:審美自律論和審美超越論。審美論問題緣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國浪漫派和謝林,經由叔本華、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紀的海德格爾等。德國早期審美論觀念因王國維的闡發(fā)在漢語思想界立根,后經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等人改造,成為20世紀中國
本書從豐富的美學、文化史料出發(fā),自中國史前藝術談起,以考古發(fā)現為切入點,介紹中國藝術脈絡的起點,講述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發(fā)展的過程,美學演變的特點和時代背景,幫助讀者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思想與美學的立足點。本書既把整個美學史放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中來考察,又在世界美學的視野中,橫向比較中西方藝術發(fā)展,分析、總結中國美學思想的特點。
本書旨在以中國意象美學為視角,結合虛擬美學理論進行探究和建構,以期能夠進一步推動虛擬美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目的和內容以及研究方法和途徑,探討意象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對虛擬美學進行了概述,探討虛擬美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系,從中國意象美學視域出
《中國美學文脈史》是一部以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美學的學術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學這一概念,以文脈這一范疇與思想貫通全書,連綴起中國美學歷史的四大階段:史前至秦漢的前美學時期;魏晉至宋元中國美學的建構時期;明清中國美學的完成時期;1911年至今的中國美學文脈的繼承與開新時期。本書遵循歷史優(yōu)先的原則,將中國美學文脈分為巫史
本書收錄了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人間詞話》及其未刊稿,對美學教育思想的論述文章,以及美學方面的散文雜筆包括對《紅樓夢》、楚辭、宋元戲曲等文學作品的討論,對中國古典繪畫的鑒賞,美學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的探討,使讀者從中了解中西美學知識,學會品評古典藝術作品。書中穿插宋代山水畫、花鳥畫名作的彩頁,使讀者在
作為西方現代性精神本質的虛無主義,不是一種僅僅強調否定性的虛無主義,而是一種既強調否定性又強調肯定性的審美虛無主義。審美虛無主義者的原型是中世紀末唯名論哲學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論上帝所導致的危機體驗時,大多數現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張西方個體應該像唯名論上帝那樣做一個審美虛無主義者。在從彼特拉克、笛卡爾到康德的思想中
本書從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的角度切入問題,在整體性的文化結構中對中國美學這一理論形態(tài)的發(fā)生過程作一個歷史的描述。全書依照思想史上的先后次序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由科學(數術方技)、倫理學(原始儒家)和形而上學(道家思想)等不同角度討論中國美學思想中的某一重要命題或重要概念,力求在一個歷史性的文化整體結構中把握這些命題或概念的發(fā)
本書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優(yōu)勢學科項目“數字化審美與數字美學發(fā)展研究”(項目批準號:19BYSJ64)的最終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研究”(批準號19BZW027)的中期成果。本書聚焦數字化時代的審美實踐與數字美學研究,對數字化審美的前世今生、虛擬現實、元宇宙、人工智能技術等影響下的數字
本書共分為七章,包括美學學科、美的定義、美的特點、審美活動、審美范疇、藝術、審美教育。具體內容包括:美學學科的誕生;美學的研究對象;中國美學的發(fā)展;西方美學的進程;美學史上定義美的各種視角;美的定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