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是一門研究法律現象體系的應用性學科,其教育和教學實踐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高校法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在此意義上,高校法學教學實踐的質量與水平決定著法學教育的質量。本書以法學教育與法學教學為視角,一方面,從法學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法律職業(yè)入手,使讀者初步了解法學教育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我國高校法學教育的模式、方法等改革實踐,另一方面,在分析法學教學新模式的基礎上,以高校法學實踐教育的原理與路徑為論述重點,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分析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以及如何將紅色基因融入法學教育,本書可為從
本書是對法治、法律文化、法律語言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新探索,分三篇:法治篇、法律文化篇、法律語言篇。在法治篇中,首先揭示法治的必然、實然與應然的相互關系,法治與法律權威、法治信仰一體化,揭出德治的社會需要、法治的社會應然的辯證關系,力求法治和德治的現實統(tǒng)一。法律文化篇重在探索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現實價值、中國現代法律文化的建設的途徑等問題。法律語言篇則通過語言與法律的相互作用及影響,探討司法語境下法官的語言表達方式、法官的庭審語言對消除模糊性的影響,推求法律語言實現法律確定性之途徑和司法語言專業(yè)化與
本書分上編、中編和下編。上編是導論,主要探討司法口才的概念、歷史發(fā)展軌跡以及學習司法口才的意義和方法,是全書的總論;中編是司法口才的基礎理論,主要探討司法口才的社會價值、司法口才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如司法口才的方式和要求、主體客體、基本技巧等,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下編是司法口才實際操作,分六章分別探討了司法口才最常見的幾種形式:司法談話(包括司法問話、司法調解)、司法宣讀、法庭論辯、司法演講等。在書中,作者還將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穿插到了整個教材中。
本書共五章,內容包括: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科的起步;中國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背景、分期及主要人物;中國法律思想通史研究;中國法律思想斷代史學研究;專題法律思想史學研究。
本書從基礎的權利和權利推定在現代法律理論與法律實踐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展開論述,通過對權利推定的概念重新定義、定義權利的存在方式等方式,闡發(fā)權利推定的意義,并進一步論述權利推定的理論資源與規(guī)范支撐,分析權利推定的主體多元性考量、權利推定的方式以及界限、權利推定與權利創(chuàng)設、權利推定與法律實踐等。作者從理論層面,從邏輯思維層面,從現實考量等層面對權利推定現象、方法、意義等進行分析,對權利推定問題研究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注重實務操作,詳細介紹了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仲裁員、監(jiān)察官、法律顧問等職業(yè)倫理的基本內容,注重與法律、法規(guī)、行為規(guī)范中相關內容的銜接與解釋,通過搭建結構合理、具有內在邏輯、簡明清晰的法學知識體系,力求達到概念簡單明確、體系合理嚴謹、知識要點新穎全面,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本書依照“原理先行、實務跟進、案例同步、實訓到位”的原則,全面創(chuàng)新教材體系。
本書主要論述法律職業(yè)倫理和道德方面的發(fā)展及重要原則等。書稿從法律職業(yè)及法律職業(yè)倫理的概述入手,講述法律職業(yè)中律師與委托人關系規(guī)則、律師與裁判機關關系規(guī)則、律師與檢察官關系規(guī)則、律師與老師之間的關系規(guī)則以及律師與律師事務所、律師協(xié)會、司法行政機關的關系規(guī)范等,以及法官、檢察官和公證員的法律責任。書稿除了理論闡述外,還輔之以各種生動的案例教學,方便讀者更加直觀和深入地掌握理論內容。本書主要論述法律職業(yè)倫理和道德方面的發(fā)展及重要原則等。書稿從法律職業(yè)及法律職業(yè)倫理的概述入手,講述法律職業(yè)中律師與委托人
書稿包括兩編,上編為出土文獻中的唐代法律案件釋錄與解析,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墓志和敦煌吐魯番文書中完整和相對完整的唐代法律案件155例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釋析,按案件發(fā)生的時間先后排列。每則法律案例后,依次列出文獻出處、案情分析/案例內容、適用唐律條款或規(guī)定、是否依法判案/是否符合唐律規(guī)定、研究信息等相關內容。下編為唐代社會司法運作實況及其法治化程度研究。結合傳統(tǒng)文獻,對碑志、敦煌吐魯番文書中的唐代法律案例進行綜合研究,考察唐律在唐代社會的貫徹執(zhí)行情況、法律實施特點,對其進行系統(tǒng)闡釋和客觀評述。
本輯研討的主題為“信任、責任與司法改革”,此外還包括當代外國法學家的論文《立法法理學的現實主義趨向》,評論《四十年法學理論研究方法流變》,爭鳴文章《我們從法律與發(fā)展學到了什么》等內容。
本書遴選出15對具有相對、辯證的對應范疇來闡述它們的關系。本書經四次修訂,現囊括了規(guī)律與意志、差異與共性、強制與自治、社會與個體、公法與私法、俗成與法定、干預與自由、決定與交涉、授權與控權、懲罰與補償、字義與目的、規(guī)則與事實、有限與全能、形式與實體、理想與代價。這些是作者從中國法學理論和實踐的重大主題中提煉出來的范疇。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來看,它們是兩儀關系,因此需要借助于中和與反衍的思想方法。同時,在西方法學理論中,就存在著與中國兩儀論頗為類似又相互契合的思想和觀念它就是相對主義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