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沒有一種人生是可以輕易讀懂的。在2004年完成《余華評傳》時,我曾由衷地寫下了這句話。如今,十二年過去了,我和余華都已邁入知命之年。除了喟嘆歲月的流逝,于我而言,探求未知事物的激情,也在漸行漸遠。
這部評傳的初版,是在匆匆狀態(tài)下完成的。當時,我正處在博士論文寫作的關鍵階段,一手抓論文,一手抓評傳,結(jié)果是,兩手抓,兩手都硬不起來。這導致了此書的初稿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記得當時,我與出版社補簽了一份合同,以近乎武斷的方式,只同意了五年的版權期限,希望盡快進行重新修訂,形成一本相對準確和完整的書稿。
誰知道,轉(zhuǎn)瞬之間,兩個五年已飄然而過。工作的調(diào)動,生活的遷徙,使我一次次啟動了重新修訂的計劃,卻又一次次地被迫放棄?傁胫鼫蚀_、更客觀的修訂版問世,我為此還不得不婉拒了幾家國外的版權。其中的人生況味,自然是一言難盡。但是,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對余華創(chuàng)作的追蹤,也一直沒有放棄對余華生平材料的搜集。無論是他發(fā)表的小說或隨筆,還是他有段時間熱衷操作的微博,我都一一收錄在案,希望在將來重新修訂時,能夠更準確地呈現(xiàn)余華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軌跡。
在生活漸漸安穩(wěn)之后,從2015年年底開始,我便著手這部評傳的修訂工作。然而,繁重的行政和教學工作,讓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也致使修訂工作時斷時續(xù)。歷時半年之久,如今我終于完成了這部評傳的修訂,內(nèi)心頗感欣慰。在修訂過程中,我的首要目標,就是想努力解決初版中存在的諸多史料模糊或錯漏之處。為此,除了與余華本人不斷求證之外,我還請求同事張薇女士借助方言調(diào)查的機會,不斷地前往海鹽查閱各種第一手資料。張薇是一位熱情且認真的老師,多年來一直從事方言的田野調(diào)查,這也給她提供了豐富的調(diào)研經(jīng)驗。所以,她不僅找到了余華的小學和中學同學,還將海鹽縣教育局、海鹽縣檔案館跑了個遍,并幫我確認了余華成長的每個關鍵時間,成功地彌補了以往的很多錯漏之處。
作為評傳的修訂本,當然還需要補充初版之后留下的漫長的創(chuàng)作空白。為此,我增寫了兩章多的內(nèi)容,完善了余華后期的創(chuàng)作情況及其生活軌跡。應該說,這十多年來,是余華人生最為復雜的歷史時期。一方面,他的創(chuàng)作不斷引起爭議,尤其是《兄弟》和《第七天》的出版,在國內(nèi)外的評價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幾乎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有著令人矚目的銷售量,尤其是國外,很多世界頂尖的出版社都與余華簽訂了版權合同。與此同時,我還深切地感受到,面對中國這些年來愈加粗鄙、放縱卻又生機勃勃的社會,面對差距不斷擴大、矛盾此起彼伏的現(xiàn)實,余華的內(nèi)心充滿了各種難以言說的焦慮和無奈。如何把握這些蕪雜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呈現(xiàn)余華真實的內(nèi)心鏡像和精神歷程,無疑是相當困難的。我只能以我有限的體驗和思考,面對這位具有無限豐饒的內(nèi)心質(zhì)地的作家,展示我所理解的余華。
我要由衷地感謝余華本人,事實上,沒有他的傾力相助,我不可能經(jīng)歷這種百感交集的溫暖之旅,也不可能完成這部評傳的修訂稿。我還要由衷地感謝余華的父母和哥哥,他們不斷地從悠悠的往事中為我捕捉了許多精確的記憶。同時,我更要感謝給我提供大量幫助的朋友,他們是張薇女士、姬漢民先生、王侃先生、薛榮先生以及海鹽縣向陽小學、海鹽中學的現(xiàn)任領導,有很多具體的事件和時間,都是他們通過對原始資料的查找而獲得的。當然,我最需要感謝的,還是我的博士生、華僑大學青年教師歐陽光明先生,在本書的修訂過程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衷心地感謝他們。
洪治綱
2016年6月28日于杭州
洪治綱,男,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東至縣。文學博士。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浙江省錢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及評論三百余萬字。出版有《守望先鋒》《中國新時期作家代際差別研究》《無邊的遷徙》《中國六十出生作家群研究》《主體性的彌散》《心靈的見證》《邀約與重構(gòu)》等個人專著十余部,以及《國學大師經(jīng)典文存》《*爭議小說選》《年度中國短篇小說選》等個人編著三十余部。
曾獲第四屆全國魯迅文學獎、首屆全國馮牧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浙江省和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首屆當代中國文學評論家獎等多種文學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