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學史(套裝上下冊)》主要內容為匯總并疏解中國儒者之思想,以呈現中國儒學發(fā)生及發(fā)展的脈絡。具體來講,儒學之發(fā)生有其文化土壤之總體的原因,亦有其思想家個體的原因。就前者來講,唐、虞及三代歷史文化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為思想家提出了問題。就后者來講,孔子與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仁為核心,以恢復周禮為目標,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的答案,從而成為儒學理論的原點�?鬃又螅袊鴼v史文化仍在發(fā)展,時代問題也在不斷變化,當時的儒者也在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從而延續(xù)著儒家學說發(fā)展的脈絡。該書之寫作,即意在對古代儒家學說發(fā)展的脈絡進行匯總并疏解。
在開展中國儒學史的寫作之前,有幾個前提性問題必須要交代清楚:其一,什么是哲學?這涉及中國儒學史的學科定位問題。若此問題不交代清楚,會引發(fā)關于研究對象和內容的學科混淆。其二,國學儒學哲學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涉及寫作中國儒學史的角度和范圍問題。若此問題不交代清楚,不僅會引發(fā)關于研究對象和內容的學科混淆,而且會引發(fā)關于研究對象和內容之古與今傳統(tǒng)與現代的質疑。很明顯,這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具體化。其三,儒家哲學的特征是什么?這涉及中國儒學史的性質問題。若此問題不交代清楚,不僅會引發(fā)儒家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混淆,而且會引發(fā)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佛教哲學的混淆。下面,筆者分別談談對這三個問題的理解。一、哲學及其功用哲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在希臘語中它由愛和智慧兩部分組成,是愛智慧或智慧的朋友之義。因此,談及哲學,人們常通俗地將其解釋為關于熱愛和追尋智慧的學問。在漢語中,哲學一詞最先由日本學者西周譯入。后來,這個詞倒流回中國,并在民國時期固定下來,成為中國學界的概念。然而,與其他許多概念不同,哲學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含義。不過,作為一門學問,哲學仍然可具有一般性的定義。關此,熊十力曾有言:哲學者,智慧之學,而為群學之源,亦群學之歸墟也。此等學問,純?yōu)閭ゴ缶裰a物。①顯而易見,只以智慧之學定義哲學,過于寬泛、不具體,難以與其他學問劃清界限。實際上,哲學乃超越地研究事實與價值的學問。②具體來講,這個定義包括三個方面:其一,哲學的屬性是一門學問,是一種愛智之學或智慧之學。即,它不僅是一般知識,而且包括分析、判斷、創(chuàng)造和思考知識的能力。其二,哲學的對象是事實和價值。一般的學問多以具體事實或價值為對象,哲學則多以總體事實或價值為對象。其三,哲學的問題方式是超越即超越現實的,即哲學乃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也就是說,唯有對于事實和價值進行超越層面研究的學問方為哲學。
歷史地看,哲學最初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問,人們將追尋無限性所產生的智慧統(tǒng)稱為哲學;作為人類知識的總匯,它曾是人類唯一的學問。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宗教、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漸漸獨立出來,哲學也從無所不包的混沌中走出來,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通常來講,所有學問大致可分為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兑讉鳌酚行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③之說,其大致指:道是無形的,故為形而上;器是有形的,故是形而下。相應地,對形而上的道進行研究的學問是形而上學,對形而下的器進行研究的學問是形而下學;形而上學所探求的是世界的本體,形而下學所揭示的是世界的現象。在此意義下,前者大致對應哲學和宗教,后者則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
要進一步了解哲學這門學問,需要弄清哲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等具體學科以及與宗教的關系。
首先,關于哲學與具體學科的關系。大致來講,無論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均屬于形而下學之具體學科。
程志華,1965年生,河北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河北省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河北省優(yōu)秀社科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哲學教指委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河北省哲學教指委主任委員、河北省儒教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儒學和中西比較哲學。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tài)》《中國哲學史》《文史哲》等著名刊物發(fā)表論文60多篇。著有《臺灣鵝湖學派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儒學史》《牟宗三哲學研究》《困境與轉型》等專著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等7項�!赌沧谌軐W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分獲河北省第十二屆、第十四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臺灣鵝湖學派研究》獲河北省第九屆社科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困境與轉型》獲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第一編 先秦儒學
弁言
第一章 孔子
第一節(jié) 仁者愛人
第二節(jié) 天命觀
第三節(jié) 中庸之道
第四節(jié) 正名思想
第二章 孟子
第一節(jié) 良知說
第二節(jié) 性善論
第三節(jié) 仁政思想
第三章 《大學》《中庸》《易傳》
第一節(jié) 《大學》的內圣外王之道
第二節(jié) 《中庸》的主要思想
第三節(jié) 《易傳》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荀子
第一節(jié) 天命觀
第二節(jié) 性惡論
第三節(jié) 認識論
第四節(jié) 社會歷史觀
第二編 漢唐儒學
弁言
第五章 董仲舒
第一節(jié) 宇宙論
第二節(jié) 性三品說
第三節(jié) 大一統(tǒng)的政治哲學
第六章 王充
第一節(jié) 氣一元論
第二節(jié) 命定論
第三節(jié) 認識論
第七章 韓愈、李翱
第一節(jié) 韓愈
第二節(jié) 李翱
第八章 劉禹錫、柳宗元
第一節(jié) 劉禹錫
第二節(jié) 柳宗元
……
第三編 宋代儒學
第四編 明代儒學
第五編 清代儒學
第六編 近代儒學
第七編 現代儒學(上)
第八編 現代儒學(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