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對照近世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文化系列·走向良知:《傳習錄》與陽明心學
定 價:55 元
叢書名:漢英對照近世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文化系列
- 作者:楊國榮 著,潘文國 編,龔海燕 譯
- 出版時間:2018/1/1
- ISBN:9787544649964
- 出 版 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248.24
- 頁碼:24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宋明時期,隨著理學的展開,逐漸誕生了一系列具有經(jīng)典意義的哲學文本,王陽明的《傳習錄》便是其中引入矚目的一種。盡管《傳習錄》的篇幅不大,但它作為王陽明心學的重要載體,在明中葉以后的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我們回顧近四百余年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歷程時,總是不能不追溯到這部濃縮了王陽明心學精華的哲學典籍。
作為理學的分支,王陽明心學的形成以理學的演變過程為其歷史前提。要把握心學的理論內(nèi)涵,便應(yīng)當對理學衍化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問題,作一簡要的考察。
《漢英對照近世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文化系列·走向良知:<傳習錄>與陽明心學》就是對這個考察的總結(jié)。
歷經(jīng)多年,在諸位作者與譯者的共同努力下,《漢英對照近世經(jīng)典與傳統(tǒng)文化系列》終于就要問世了。這里所謂的“近世”(pre-modern)有特定的含義,指后于“古代”(ancient)而早于“近代”(modern)的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我們認為肇始于宋代。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以之為界,將中國歷史分為前后兩段,它是古典中國的結(jié)束和近世中國的開端。宋代以前的中國是貴族化的,能夠進入歷史而為我們所知的人物,再落魄潦倒的也有個不錯的門第或家世,如陶淵明或杜甫;而在宋代,真正的平民或低層出身的人物也可能進入統(tǒng)治階層,比如兩宋都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宰相或大學者。其原因在于從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到宋代得到了更充分的實施,真正成為選拔人才的搖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空想,從而實現(xiàn)了社會階層的上下對流。同時朝廷采取重文偃武的政策,鼓勵和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從而使宋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富裕和經(jīng)濟最繁榮的朝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柳永《望海潮》所描寫的,以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所記載的開封和杭州市民經(jīng)濟的景況,都是宋以前未嘗有過的。這使我們直觀上感覺到宋和唐屬于兩個時代,宋和我們相距得更近一些。享譽世界的中國“四大發(fā)明”除造紙外,有三項是在宋代完成的,其后相繼傳到了西方,推動了西方的近代化。
文化上,宋代更是一個繼往開來的偉大時代!袄^往”,是對古典時期文化的全面總結(jié)和繼承;“開來”,是宋代文化的成果影響了其后700多年的中國乃至東亞,直至今天。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津津樂道的“中國傳統(tǒng)”,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宋代以后開創(chuàng)的,或者是打著古代的旗號卻是經(jīng)過宋代人闡釋的,而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來自漢唐乃至先秦。比方說,“五四”時期“反封建”,高喊的是“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其實嚴格地說,應(yīng)該是“打倒朱家店”,因為他們的批判鋒芒所向其實是程朱理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孔”“孟”之道。而20世紀30年代迄今海內(nèi)外很多人鼓吹的“儒學復(fù)興”,實質(zhì)上很多只是“理學復(fù)興”。朱熹通過“述而不作”的方法,巧妙地把先秦儒學改造成了朱學,由于宋末以后特別是從明代開始,朱學成了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影響所及,使后人的繼承和批判都失去了準頭。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宋代對后世的影響。朱熹的這種“借雞生蛋”“以述代作”的治學方法可說是“宋學”的特色。儒學上如此,其他領(lǐng)域也是如此。例如史學上有“兩司馬”之說,漢代司馬遷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史學的傳統(tǒng),奠定了“二十五史”的基礎(chǔ);而宋代的司馬光另辟蹊徑,遙承上古《春秋》的編年體史學傳統(tǒng),編出《資治通鑒》這一部曠古大書,既是對《史記》以降“十七史”的繼承與改造,又開了其后史學研究的無數(shù)法門,例如“紀事本末體”“綱目體”等。而南宋鄭樵又別開生面,以畢生心血完成《通志》,彌補了《資治通鑒》在繼承《史記》《漢書》“志”上的不足。這兩套書成為了宋以后與正史并行的史學傳統(tǒng),影響了直到今天的歷史研究。
第一章 理學的演變:心學形成的歷史前提
第一節(jié) 性即理及其他:形上本體的強化
第二節(jié) 陸九淵:心與理的緊張
第三節(jié) 徘徊于朱陸之間
第二章 《傳習錄》與王陽明的心學
第一節(jié) 從《傳習錄》到《陽明全書》
第二節(jié) 心體的重建
第三節(jié) 心與物
第四節(jié) 作為德性的良知
第五節(jié) 群己之辨
第六節(jié) 致良知
第七節(jié) 知行合一
第三章 心學與晚明思想
第一節(jié) 泰州學派
第二節(jié) 童心說與個體原則
第三節(jié) 性體的回歸
第四節(jié) 致良知說的展開\t
第五節(jié) 東林學派與心學
第四章 明清之際的心學
第一節(jié) 工夫所至即是本體
第二節(jié) 個體與整體之辨
第五章 心學的近代回響
第一節(jié) 良知與個性
第二節(jié) 良知與直覺
第三節(jié) 心力與意欲
第四節(jié) 知行合一與性修不二
重要術(shù)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