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緣起于作者對數千人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心得, 即改變人生只需要從養(yǎng)成一個小習慣開始, 以它作為“開關”, 接連引發(fā)一系列習慣的養(yǎng)成, 讓人生走上嶄新的軌道。作者運用阿德勒的心理學說為理論基礎, 首先詳細分析了習慣養(yǎng)成對于改寫潛意識的重要性, 利用潛意識的能量來重新塑造積極的行為模式; 其次介紹了習慣習得的必經的過程, 有助于讀者對自己處在哪個習慣養(yǎng)成的階段有客觀認知。 作者通過大量心理輔導案例, 傳授人際交往、智力提升、工作、家庭生活、個人成長等諸多方面如何培養(yǎng)良好習慣。書中詳細給出了操作步驟和自我評價標準, 是很有實用性的習慣養(yǎng)成法。
聰明地開始習慣化
不能太努力、太硬干
一般來講,我們面臨的現狀是,想要養(yǎng)成一個習慣的時候,它的成功率是不太高的(正因為如此,我才要寫這本書)。
嘴上說著“這次一定要戒煙”,過不了多久就在茶余飯后吞云吐霧,還一邊說著“我說過那種話嗎?”——不停重復這種言行舉動的人何其多。
而嘴上說著要減肥,成功后不反彈的人又何其少。
即使是在工作上很能干的人,想要養(yǎng)成一個小習慣也往往無法成功。
實際上,原因在于在習慣化的時候,你過分地使用意志力去努力、忍耐、勉強自己。
在這里需要我們注意的一個事實是:也就是說,想靠意志力去勉強堅持是有極限的。而且,意志力被消耗了的話,效率就會下降。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部的教授羅伊·鮑邁斯特通過一項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教授把學生分為兩組,在每一組面前都放上剛烤好的、加入了巧克力片的曲奇。他允許其中一組吃這個曲奇,對另一組則要求他們強行克制住自己。
同時,教授要求兩組完成一個很難的拼圖。被要求忍著不吃曲奇的那一組需要動用意志力去忍耐,所以在開始拼圖的時候,他們的意志力已經消耗了不少,據說有很多學生就此放棄了拼圖挑戰(zhàn)。相對地,吃了曲奇的這一組平均用了更長的時間和拼圖。
如上所述,因為意志力是能被消耗掉的,所以在進行習慣化的初期階段,盡量不要過多地使用意志力是很重要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想著一次性把很多事同時習慣化。
如果想要同時把多件事情習慣化,與之相應地,意志力的消耗也會更加巨大。如果你是公司職員的話,那么你在工作上已經使用了不少意志力,所以當天是不會有余力去養(yǎng)成多個習慣的。就像我所說的那樣,先把一個作為開關的習慣徹底習慣化,才是通往成功捷徑之門。
鎖定想要習慣化的項目,如果你有很多個想將其習慣化的項目,就要決定一個優(yōu)先順序。并且要定下一個要養(yǎng)成的習慣,著手解決它。當第一個習慣堅持了3周到3個月左右的時候,我們就要確認它被固定下來了多少。
如果你覺得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大致可以自動執(zhí)行了的話,那么就可以視為它已經被習慣化了。
此時,堅持這個習慣已經是幾乎不需要使用意志力的狀態(tài)了,所以意志力也基本上不會有消耗。進入到這一狀態(tài),就可以開始養(yǎng)成下一個習慣。當第二個習慣也被自動化了的時候,我建議大家可以稍微休息一會兒,再著手向第三項習慣進發(fā)。
當你開始養(yǎng)成第二個習慣的時候,序章中所說的波及效果就會產生,不討人喜歡的習慣就會逐漸消失了。而且你應該能切實地感覺到,達成第二項習慣化遠比第一項時要容易得多。
習慣化一個一個地腳踏實地地達成,能讓你積累起小小的成功體驗,僅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02沒長性的癥結
別制造痛苦的情緒
在世上,一不小心就努力過頭的人可有不少。這樣的人非常認同“不管要實現什么事都必須努力”的觀點。
不自覺地就會這樣去想,實際上也得怪潛意識中叫作價值觀的程序。
然而,對于習慣化,稍微松口氣,輕松地去面對它才是剛剛好的。絕大多數沒有長性的人,都是在頭3天里勉強自己努力過頭,再堅持下去的時候就會因為痛苦而放棄。
“別努力過頭比較好”是有理由的。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努力的時候還好說,可不管怎么說,習慣化都是需要日復一日嚴肅地踐行的活動,整個過程可不全是愉快的日子。如果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總是要運用努力模式的話,很快,做這件事就會與痛苦的情緒聯系在一起。這樣一來,你每天都需要動用相當大的意志力,努力做到它。我在前面也寫到了,意志力是會被消耗掉的。不斷去努力、在痛苦中過分消耗意志力,人就無法堅持下去了。
并且,這種痛苦的情緒會不小心刺激到潛意識對安心安全的需求,潛意識所擁有的強大力量,就會阻抗你改變自己。
努力的話會如何?
舉個例子,有個平時不怎么運動的人,為了健康和減肥,決定養(yǎng)成每天早上跑10公里的習慣。
第一天:
因為是頭一天,所以他特別有干勁。雖然對于平時不太運動的身體來說相當吃力,他也想方設法地把這10公里跑完了。意志力開動。
第二天:
從早上他就全身肌肉痛,在與疼痛的斗爭當中開始了跑步。雖然數次停下腳步、補充水分,但他還是努力堅持著。“既然開始了就要干下去!彼贿吅脦状芜@樣說給自己聽一邊跑著。終,他總算是完成了計劃,身心俱疲。
第三天:
在沉重的心情中,早晨到來了。昨天感覺到的肌肉痛也有增無減,連穿上跑步鞋都讓人產生了心理上的抵抗。“為什么要開始做這樣的事情啊?”他一邊這樣嘆息著,一邊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出家門。
就連跑步時所見的風景,也讓他覺得和這種痛苦感聯結在了一起。他一邊遭受著潛意識的強烈抵抗,一邊靠著意志力勉力支持。也許是因為身體和心情的雙重疲憊,10公里仿佛是遙不可及的距離。
但是,“不管要干成什么事都必須努力!”他這樣和自己說著,努力繼續(xù)跑著。整個人一直處于只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埋頭拼命奔跑的狀態(tài)。意志力所剩無幾。
結果,他筋疲力竭地回了家,甚至都不相信自己還有接著去工作的力氣。
然后,第四天:
盡管鬧鐘響了又響,他還是繼續(xù)在被窩中待著。將跑步習慣化的努力,僅用了3天就徒勞地夭折了。
實際上,這就是十多年前我自己的失敗經歷。
這就是“不努力堅持就無法達成”的價值觀設定。對于平時都沒有好好運動過的人來說,讓他每天跑10公里是不太現實的。這是一個每天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堅持下去的目標。
即使現在再去回想,這也是一個欠考慮的計劃。它的背景是當時的我所抱有的一個執(zhí)念。就是“不管要干成什么事都必須努力”的執(zhí)念。因為有這種執(zhí)念作背景,所以我同時還抱有另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如果不設定一個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的話,就沒有效果,沒有意義!彼,我才設定了一個不是每天1公里,而是10公里的計劃。
在工作計劃、人生目標方面,我贊同你設立一個不努力就無法達成的目標。
但另一方面,在培養(yǎng)習慣這件事上如果你也這樣干的話,就很容易遭到潛意識的抵抗而無法長久。而且,如果接二連三地失敗,那種“我能做到”的自我認同感也會不斷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