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到訪中國,這次出使在歷史上最大的爭論是:英國使者有沒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頭?……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作者佩雷菲特從世界史的角度,將此次出使作為東方與西方的首次撞擊來考察,于是,視野開闊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應豐富起來。在作者眼中,這次英國人的出使實質(zhì)意味著當時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面對“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jié),精彩的筆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異和沖突。
先進社會和傳統(tǒng)社會相遇,我還從未聽說過有比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第一個爆發(fā)工業(yè)革命的國家和最杰出的文明國家之間高傲的相遇更有說服力的例子。大多數(shù)的文化沖突是“文明人”和“善良的未開化人”之間的沖突。工業(yè)化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用今天委婉的說法就是“北南”雙方——的爭論,一開始就由于殖民征服而惡化了,殖民征服使殖民地人民的心靈遭受了無法忍受的創(chuàng)傷,那就是一種集體的自卑感;它使殖民者在一度陶醉于自己的統(tǒng)治后,由于掠奪行為而不斷地產(chǎn)生著自罪感。但是在許多世紀內(nèi)得到不同發(fā)展之后,自認為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兩個社會——它們有著充分的理由可以這樣認為——的代表的這種相遇卻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它更具有典型意義:它有著在實驗室進行實驗的純正性。
在戰(zhàn)后的波蘭,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買到被政權弄破產(chǎn)的大家族竭力要賣掉的古籍書刊。1954年,我從克拉科夫的一個舊書商那里購買了一套旅行叢書,這套書是由一個顯赫門第的幸存者脫手的。這套探險記蓋有亞當-耶日·恰爾托雷斯基親王①的藏書印章,此人在1802年因波蘭被瓜分而反常地當上了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外交大臣。在一個半世紀內(nèi),俄國的入侵造成了先輩的榮升和后代的不幸。這些貴族遭遇到可怖的命運,從宮殿被投入卡廷的萬人坑;一些歷盡滄桑的書籍失而復得,真是不可思議……
阿蘭·佩雷菲特,生于1925年。法蘭西學院院士,學者,法國《費加羅報》編輯委員會主席,曾擔任過七任部長,在法國政治界和學術界都頗有影響,屬于法國傳統(tǒng)上博學多才、思想敏銳、視野廣闊的一類知識分子。
譯者的話
前言一次探索的冒險
“世上最強大的國家”面對“天下惟一的文明國家”
禁止革新
中國的不變性
在文化革命中
英國人的看法
傳教士的觀點
中國人的見解
沿途有3架攝影機
小引三個時期的見證人(1793年、1816年、1840年)
一個斯當東代替另一個斯當東
托馬斯爵士,鴉片的代言人
1793年,兩個第一年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強大的民族”向中國駛去(1792年9月-1793年6月)
第一章 啟程時的熱情(1792年9月26日-10月8日)
“豺狼”號失蹤
鴉片,縈懷不忘而從不說出來
的東西
讓中國看看表現(xiàn)我們才華的作品
從中國榨取統(tǒng)治印度的錢財
第十六個使團,也是第一個使團
第二章“人類的主人”(1792年10月9日-27日)
遭英國入殖民的葡萄牙入
貿(mào)易帝國
連鎖反應
大海的君主
一個既有運氣又有性格的成功者
敲門磚
第三章 對中國著了迷的歐洲(1792年10月27日-11月30日)
一名在外旅行的高級公務員
印度:榮譽和
鉛彈
變化的人在變化的英國
中國模式
“極為神奇的中國”
聾子對話
第四章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1792年11月30日-1793年1月21日)
一條鯨魚值七個黑人
見習侍童頭腦靈活
圣彼得堡的一個晚會
—生的和熟的
第五章 中國味(1793年1月底-6月16日)
開放與閉關的交替
第一次文化碰撞
天子不承認
那里的海外華人
死亡在中國海上襲擊
法國野心的墓地
第二部分 另一個星球去中國覲見皇帝(1793年6月-9月)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沖地(1793年6月19日-23日)
非同一般的夷人
“臣實不勝踴欣欣忭之至”
門戶全部敞開
當中國入害怕中國的時候
第七章 避開了廣州(1793年6月23日-24日)
假毒藥與其詐騙
洪仁輝船長的嘗試
第八章稀奇的怪物(1793年6月26日-7月5日)
第一次叩頭
“中國威尼斯”
忙忙碌碌的螞蟻群
小腳與盆景
第九章 搜羅領航員(1793年7月6日-18日)
“中國人那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惰性”
中醫(yī)“十二脈”
航行不靠領航員
兩種速度
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1793年7月19日-31日)
天朝官僚機器開始運轉
……
第三部分 傲慢對自負在皇帝的庇蔭下(1793年9月2日-10月6日)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開始(1793年10月7日-11月11日)
第五部分 峰回路轉,希望復萌(1793年11月-1794年9月)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后的一系列不幸
在北京,出差的商人在他們同業(yè)公會的房子里住宿。進京會考的人則有專門的住所。中國的旅館十分簡陋,——直至20世紀80年代還是這種狀況——為了接待貴賓就必須征用寺廟了。
寺廟也是地方上聚會的場所。情人幽會就在廟里;必要時,軍隊也在廟里扎營。寺廟是每個城鎮(zhèn)最美的地方。由于寺廟都布置得富麗堂皇,因而它們成為今天游覽中國城市時惟一吸引人的建筑物。不過,這些寺廟幾乎總是空空蕩蕩。許多寺廟在本世紀里,遠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被兵痞洗劫一空了。
然后是吃午飯。宴會共上菜12道,每道上12個菜:總共144個菜。直至今天,每逢盛宴還上那么多的菜。英國人離開船以后,就再也無法不讓中國人看見自己了。他們吃飯時那狼狽相——啊,這些筷子真難使!——都被中國人看在眼里。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見了他們的笨拙樣放聲大笑。
怎么使中國人敬服呢?馬戛爾尼只得求助于軍事機器了——這是未來的先兆。他命令他的私人衛(wèi)隊在大門外站立,“旨在使中國人對我們使團有一個高度評價,而使團的成功完全有賴于此。”
英國人來到了佛教的寺廟,他們驚奇地睜大眼睛觀看。他們覺得奇怪的是,和西方不同,佛教并沒有產(chǎn)生一種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寺廟和宮殿或者漂亮的王府沒有區(qū)別。根據(jù)風水,所有這些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屋頂都呈角形,上面有一些守護神的小塑像或者令人生畏的獸頭。在這些建筑物里,每個石塊鋪地的院子后面就是由紅漆木柱支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