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民國時期蔣伯潛的《語譯廣解四書新解》被學界公認為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后最權威的四書注釋本,為眾多著名學者所一致推薦。此書適合初學,也適合精進,在中國臺灣層作為國學教材來使用。本書取自《語譯廣解四書新解》的《論語》部分,經上海辭書出版社哲社編輯室整理校對而成。
本書共收錄了楊朝明教授的文章、發(fā)言、相關采訪等69篇。全書從儒學的現(xiàn)實意義入手,在堅定文化自信、明德引領風尚、經典照亮人心、修養(yǎng)個人品德、致力于文化兩創(chuàng)等五個方面,詳細闡釋了儒學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如何為時代發(fā)展提供思想啟迪、指導人們生活、助推社會發(fā)展的?鬃铀枷胧蔷哂袊H性廣闊思維的學說,通達天下,包容萬物。本書在
本書闡述了孔孟之道的產生、發(fā)展乃至走上中華文明思想文化主干地位的歷史進程,以及與其故鄉(xiāng)齊魯之邦的文化培育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論述了孔孟之道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道德建設及經濟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價值。
本書共有五章。書中沿著先秦、宋代、漢代至現(xiàn)代的時間脈絡,先后介紹了先秦時期儒家經學的重要地位,及經學中衍生出的義理之學;論述了漢唐學者對經學相關的義理考察的學術追求,對經學的訓詁章句的研習,以及他們所承擔的從經典文獻中探尋義理的歷史使命;講述了在儒家義理之學成熟階段的宋代,儒家士大夫對儒學的道義價值內涵的闡發(fā),以及對儒
本書系作者長期從事儒學研究、儒學文獻研究和《儒藏》編纂的心得體會集成之作。上編主要談“四型”(子學、經學、理學、新學)“八期”(春秋戰(zhàn)國、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20世紀)的儒學源流史,“天道”“鬼神”“禮樂”的儒學信仰,重“德”貴禮的儒家教化,“君子”“淑女”等理想人格,以及“六經”到“十三經”
本書共十二章。其中前九章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題展開討論,后三章則主要以“中國哲學”為主題展開討論。先后討論孔子與儒學的問題,儒學與時代問題、價值問題以及現(xiàn)代性問題之間的關系,儒學與中華文明或文化經典之間的關系,儒學與學術、思想及儒學史的問題,“中國哲學”形成發(fā)展的過程與所面對的挑戰(zhàn)。本書反映了陳來教授近年來對儒學問題
本書是一部心理學著作。本書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出于種種原因,不得不做出很多違背本心的決策,于是產生了主宰我們人生的種種沖突。為了解決這些沖突,我們不但虛構了“理想化意象”自欺欺人,通過“外化”把責任推給他人,還基于不同的性格傾向發(fā)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但這些策略不但沒有消除沖突,反而使我們深感恐懼、焦慮和絕望,
本書收錄了《反“拖堂”作戰(zhàn)》《一棵稗子在擔心什么》《高考填志愿,我要我覺得》《一下子的成功都有副作用》《查查》《追車記》《眼見》《有種失敗叫“高談闊論,一動不動”》等文章。
本書以孫應鰲老先生生平事跡為主線,詳細記錄了先生一生的積極進取和行必果的精神。內容全面,敘事邏輯清晰,具有較好的學習參考和收藏價值。孫應鰲老先生可謂是貴州近代才子、名人、不怕死的能人。他為神宗皇帝講授《尚書》,婉言勸說神宗不要貪圖享樂,應了解百姓的稼穡艱難,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其良苦用心和教人積極進取精神,對今天的人文
本書以如何培育當代大學生工匠精神這一問題為導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思政教育的層面下,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內涵,梳理借鑒發(fā)達國家有關經驗,從概念和內涵層面出發(fā),對中國工匠精神進行現(xiàn)實解讀,梳理了其歷史演變,并凝練其內涵。具體包括:結合時代要求,探討了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訴求,分析了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