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美國社會》系列叢書出版的主旨是為促進國內學界對美國宗教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鑒于宗教在美國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國宗教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美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同樣鑒于宗教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國在當前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以說宗教研究不僅是美國研究,而且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性和學術性
本書是日本著名精神科醫(yī)生樺澤紫苑的新作。書中列舉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共通性問題和煩惱,例如,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知道怎樣成熟起來、總是覺得疲憊不堪、總覺得自己不行而難以開始行動,等等。作者運用精神科醫(yī)師的經(jīng)驗,從人際關系、個人生活、工作、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等方面出發(fā),告訴你切實有效的改善方法,只要掌握對的
杜道堅(1237—1318年),字處逸,自號南谷子,安徽當涂人,宋元之際著名道教學者,道教茅山派重要代表人物,撰《道德玄經(jīng)原旨》《玄經(jīng)原旨發(fā)揮》等書!兜赖滦(jīng)原旨》,凡四卷。以“尊皇道”、“尚帝德”,發(fā)明“內圣外王”為旨要。本書援儒釋老,采摭儒家性理之說,證以《五經(jīng)》《四書》之言,參以上古帝王之事,以明老孔無二道之旨
《具身認知科學:歷史動因與未來愿景》一書考察了認知科學中具身性問題的歷史動因,旨在揭示認知科學具身性進路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指出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中,具身認知科學必須摒棄輕視哲學這一固有偏見,以一種開放性的視角將對心身關系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心智起源問題的研究。同時,作者展望了具身認知科學的未來愿景,即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跨
《潛書》是清初思想家唐甄的子學著作,全書97篇,闡述了唐甄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唐甄是清初的重要思想家,有學者將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清初四大家”。唐甄有鑒于明末政治腐敗和農民起義的教訓,政治思想上批評封建專制思想,關心民間疾苦,提出“省刑”“富民”等政治改革主張;學術思想方面,反對空談心性,強調事功,有一
本書從應用者的視角,詳細介紹了追蹤數(shù)據(jù)分析中常用的潛變量增長曲線模型、潛變量混合增長模型、交叉滯后模型和潛在分數(shù)變化模型等。同時,結合追蹤研究的最新進展,本書簡要介紹了密集追蹤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的新發(fā)展,并就模型選擇、測量時間間隔、樣本量、個體內變異與個體間變異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郭實獵(1803-1851),德國人,19世紀上半葉中外關系史上的關鍵人物,然因清末以來相關之記錄粗糙失實,第一手史料則多存于海外檔案、特藏文獻中,致使他在歷史上的形象歷來迷離難辨,充滿矛盾,在中外交流史上發(fā)揮的作用亦難展現(xiàn)。 本書從新發(fā)現(xiàn)的萊頓大學特藏郭實獵文獻、圣公會非官方檔案、荷蘭傳道會檔案入手,將這些用英語、
本書通過“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這個世界有一種謊言,就是你不行”“聽一萬種聲音,但只成為自己”“愛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飯”“做自己,而不是解釋自己”“允許自己做自己,允許別人做別人”等6大主題,為當代年輕人提供一些成長思路,畢竟世界太過喧囂,而你就大大方方做自己就好。
本書在輯錄整理的三百八十部廣西儒學文獻基礎上,遵從文獻到思想、再到影響的邏輯順序,整體論述與個案研究相結合,從崇實黜虛、重人倫教化、求其至是這一廣西文化特征入手,全面論述廣西儒學文獻的著述體系、版本刊刻、存佚收藏及其整理問題。從廣西儒學文獻學術思想、儒學在廣西的發(fā)展、儒學對廣西文化的影響三個角度,論述廣西儒學文化特征、
《喚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專門討論教育問題的演講集,深入探討了教育的本質與意義,以及如何通過正確的教育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智慧與完整。 教育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收集各種事實數(shù)據(jù)然后把它們關聯(lián)起來;教育是看到生活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所在。當今的教育關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忽視或故意曲解了人類內在本性,它只發(fā)展了人身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