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版少數民族語言會話讀本,是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尤其是瀕危語言的保護和傳承,是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意義非凡。本書從少數民族語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字以及風俗習慣。這是每個少數民族對外宣傳的“名片”,有利于我國文化及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走出去”。
綦中明著的這本《滿語名號研究》以滿語名號為研究對象,首先運用描寫、闡釋和考證的方法對清代帝后、親王及文臣武將滿語名號的發(fā)展演變進行研究;其次,通過對滿語名號的語義分析、構成變化,闡釋了滿語名號與滿族自然牛態(tài)環(huán)境、仕會環(huán)境的關系,并進一步將滿語名號與漢語名號兩者的語義進行比較,論證了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再次,運用歷
本書主要以內蒙古人口較少民族語言生態(tài)作為研究對象,在語言調查的基礎上客觀呈現了內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和俄羅斯四個人口較少民族語言生態(tài)的變遷過程,并對這些民族語言的語言活力和生存狀況做出評估。本書還從經濟、教育、媒體、民族政策等多個視角出發(fā),重點分析了這幾大因素與內蒙古人口較少民族雜居區(qū)語言生態(tài)格局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書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搶救性研究”的子課題,包括《鄂溫克族三大方言詞匯比較》《訥河鄂溫克語基本詞匯》《阿榮鄂溫克語》《杜拉爾鄂溫克語研究》四冊。書中比較清晰地勾勒了鄂溫克語的基本情況,以及三大鄂溫克語方言的異同,對于保存、了解鄂溫克語來說,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成書于18世紀末的滿、藏、蒙、維、漢五種文字對照的分類辭彙集《御制五體清文鑑》(haniarahasunjahacinIhergenkamcihamanjugisunibulekubithe)在清代沒有正式刊印,本研究將這一清代語詞法典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文本,進行解讀分析,旨在揭示不同民族在抽象客觀對象過程中不同的思維
本書以滿文會話體文獻《清文指要》為整理研究的對象。在介紹了《清文指要》的成書背景和版本體例等基本內容后,結合《清文指要》的滿漢對譯文本進行研究。在語言方面,分析了文本涉及的滿語中常見的幾種語法形式,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判斷句等;在語言的運用方面,《清文指要》展現了滿族獨特的修辭方法和語言風格;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這些
《八思巴字資料與蒙古字韻》是研究八思巴字碑刻的一部著作,亦是近年來漢語語音史領域內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將八思巴字文獻與《蒙古字韻》作對比研究,下篇為八思巴字58種漢語文獻的系統(tǒng)整理與研究。
《獨龍族日常生產生活用語手冊》收錄了獨龍族日常生產生活用語上千條,分為日常用語和生產生活用語兩大板塊,獨龍文、漢文、英文對照,并收有****有關重要批示、獨龍族歷史簡介等內容,對獨龍族社會交流、文化傳承、歷史延續(xù)、精準扶貧、旅游開發(fā)、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都有積極意義。初審者在認真審讀全書稿的基礎上,對段中文字、標點等方面的差錯
本書以美國語言學家莫里斯·斯瓦迪士的《一百詞的修訂表》中的100個核心詞為比較項,以以黎語為被比較對象,以漢藏語系不同語族中的代表性語言或與黎語有接觸影響關系的語言為比較對象,逐項比較分析,并對其不同點和相同點進行語言分化和語言融合方面的合理解釋,試圖探討黎語核心詞的詞源與演變問題。
《鄂溫克語名詞形態(tài)論》通過名詞形態(tài)論研究,創(chuàng)新型扣造出名詞類詞研究理論框架,提出名詞形態(tài)論學術范疇的數形態(tài)論、格形態(tài)論、領屬形態(tài)論、級形態(tài)論等全新理論觀點,科學闡述了名詞類詞詞組及句子成分的結構關系與功能作用。同時,創(chuàng)新型探索出瀕危民族語言名詞形態(tài)論研究的新路子。而且,沖破了一直以來名詞類詞的數、格、領屬、級等形態(tài)變化